楞伽经功德网
标题

中原文化:古晋史话

来源:楞伽经功德网作者:时间:2019-11-15 10:26:47
中原文化:古晋史话【一】

 中原文化:古晋史话【一】

\

  雁北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   雁北地处塞外,是著名的古战场,历史上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互相争夺的地方。一般说来,中原汉族政权比较稳定强盛,雁北即统一于全国范围之内,也比较安定繁荣。中原汉族政权稍弱,雁北一带即成为互相争夺的战场,经济上必然遭到很大破坏。如果中原政权腐败和内战不休,雁北即北北方少数民族占领。因此,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,雁北一带一直是汉族人民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,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,各足族人民和睦相处,互相往来,逐渐融为一体。   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   据载,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,春秋时为北狄所居,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、楼烦等部。战国时,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,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,向北开拓疆土,傍阴山筑长城,与匈奴、楼烦、林胡为界。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。    到秦统一时,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。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。秦末汉初,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,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。它灭东胡,败浑庚,征楼兰,拥骑兵三十万。西汉初年,连年侵入边境,劫掠人口牲畜,“小入则小利,大入则大利”,成为边境的大患。公元前200年,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,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,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。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,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,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。    当时的雁北一带,居民是极其有限的。除平城外,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。到汉景帝时,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,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,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,匈奴只能“小入盗边”。公元前133年,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。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,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,准备一鼓聚歼,不幸谋泄未成。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。之后的二十多年,汉派将军卫青、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,大败之。匈奴内部分裂后,南匈奴投降了汉朝,北匈奴远逃荒漠。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。从此匈奴亲汉,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。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“边城晏闭,牛马布野”的和平景象。匈奴降汉后,汉安置降众于朔方(内蒙)、云中(雁北)一带,称为属围。从此,匈奴在雁北一带定居。    为了发展边疆经济,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,曾大量从关中移民充实塞外,曾一次移民七十万口。并在塞外筑城,设郡县。雁北一带出现了很多城廓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仅雁门一郡,即领县十四,有户一万三千一百七十六,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。就这样,从中原北移的汉族人民与降汉的匈奴部落在雁北一带和平共处,共同生活,开始了雁北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。汉与匈奴人民互相交流文化,互相学习生产技术,共同为开发雁北奋斗。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,他们的思想一致了,生活一致了,习俗也无多大差异了,经几代人的努力,这两个民族也就渐渐融而为一了。    王莽篡汉,中原兵起,塞外虽被波及,但还比较安定,只是中间曾被据邯郸独立的王郎统治过一个短时期。刘秀统一天下后,塞外人口虽然有所减少,但仍不失繁荣景象。南匈奴单于分部屯于云中、雁门、代郡等地,助汉守边,和汉族人民和平相处。这种状况一直维持了西汉、东汉两个时期,约三百余年。这中间,雁北虽然也发生了几次大战,如汉平息卢芳的叛乱,击败乌桓的入侵等。但雁北的整个形式还是稳定的,人民生活也是安定的,生产有所发展,经济趋向繁荣。    东汉末年,政治腐败,黄巾起义后,中原大乱,战祸连年不绝,繁荣的黄河、长江流域,也是“出门无所见,白骨蔽平原‘的荒凉景象。雁门关外虽然没有直接遭受战祸,但在中原朝廷无暇顾及边防的时候,北部的乌桓、鲜卑乘势而起,由东向西扩展势力。远逃的匈奴又返回扰边。塞外边境又出现了不安定的局面。据《晋书》载:灵帝末,羌胡大扰,定襄、云中、五原、朔方、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。三国时,曹魏为了边境居民免遭骚扰,“建安二十年省云中、定襄、五原、朔方,置一县领其民,合为新兴郡”(《后汉书》志第三十三)。西晋时,取刘琨议”自胫岭以北并弃之“(《晋书》地理卷十四),就是说把雁北关外建立的城郭即不复存在了。从此,塞外三百多年的繁荣时期结束。    此后,便是西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,雁门一带又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——鲜卑部占领。   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   东胡鲜卑族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,东汉桓帝时,檀不愧建国。檀不愧死后,部众离散。魏晋时,鲜卑部宇文氏,慕容氏,拓拔氏相继兴起,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,纷纷出兵侵占中原,建都立国,如慕容部建前燕,宇文部建北周,拓拔部建魏。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。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,完全是游牧部落,居并州塞外。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,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。    西晋初期(310)晋朝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,割刭领以北地(代县勾注山以北)给猗卢。314年进封代王,建都盛乐(呼市南)。之后鲜卑内部混乱,互相残杀。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,统一诸部,又开始强盛起来,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,逃漠北。386年什翼犍孙拓拔圭继代王位,改国号魏,他东攻西掠,南伐中原,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,占领了黄河以北,398年建都平城(大同)。次年称帝(魏道武帝),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。从此,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。    北魏建都平城后,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,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。天兴中(398-404)置恒州(雁北一带)领八郡、十四县。    这一时期,社会比较安定,各族人民和睦相处,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,据《魏书》载:跋谓毗曰:“垒北地瘠,可居水南,就耕良田,广为产甘,各相劝励”(《北史·和跋传》)。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,魏:“控弦之士数十万,见马一百万匹,”坚曰:“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,北山至南山百余里,每岁孟秋,马常大集,略为满川,以此推之,使人言犹未尽。”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,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,这一时期,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,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。    公元493年,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随着北魏的衰落,雁北一带由畿地再次变成了边疆,处于鲜卑北方的柔然逐渐强盛。魏在外长城设怀荒等六镇防柔然。孝昌中年(526)柔然陷恒州。魏只好把雁北各州、郡、县寄自肆州(忻州),从此,塞北经济再次遭到破坏。北齐时,虽然再次统一北方,但由于时间短促(仅20余年),经济未来得及恢复。恒州一带又被灭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领。公元563年,突厥与周通婚,出骑兵十万,自恒州分三路进关,合周兵攻齐晋阳,突厥沿路大掠,人畜不留。雁被各州县再次名存实亡。综合这一时期,雁北一带又融合了鲜卑族,氏族等诸多的少数民族。   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   中原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战乱,到南北统一的社会繁荣时期——隋王朝时,雁北一带仍为突厥占领。隋文帝离间突厥内部,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钵略军。沙钵略逃走。突厥分东西两部。隋再次收复塞外。这时雁北一带仅有马邑、定襄两郡,马邑郡统县四,户四千六百七十四,定襄郡统县一,户三百七十四。(《隋书》)人口如此稀少,可见其经济状况了。但这种状况也没有维持多久。隋末,中原大乱,突厥再次成为北方强国。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曾到北境游玩,遭到突厥始毕可汗骑兵的袭击,慌忙逃回雁门,突厥兵围雁门,城中兵民死守,等待援军到来方才解围,突厥望北撤去。之后,雁门各郡虽属隋,但实际为突厥所占据,隋末大乱时,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,就是依靠突厥起兵的。    唐初,李世民兼并割据,打败据并州称帝的刘武周和割据朔方作乱的梁师都,击败突厥兵。630年,突厥被唐灭,从此雁被一带再次为中原所有。此后的三百年,塞外虽然仍是边防要帝,但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,经济沙锅内进入了第三此繁荣时期。    天宝初,默啜兴起,经常深入内地掳掠人畜,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破默啜,再次巩固边防。据《新唐书·王忠嗣传》的突厥军作战。“天宝元年,北讨奚怒,战桑干河,三遇三克,耀武漠北。”并“筑大同、静边二城,徙清塞,横野军实之”“自朔方至云中袤数千里,据险要筑城堡,斥第甚远。”据说唐时的金城县旧城即是王忠嗣所筑。这说明唐中叶以后,雁北的经济又逐渐趋向繁荣。   但是,唐末至五代后晋天福年间,雁北一带又换了主人,经济也再次繁荣。这与李克用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是分不开的。    据《五代史》载,唐德宗时,有一部号“沙陀”的突厥部落归顺唐朝,被当时唐朝的河东节度使范希朝安置载“定襄神武川之新城”(《中国通史》考在大同南百里),后来首领朱邪赤心助唐讨藩叛乱,因军攻被封为大同节度使,并赐姓李国昌。世居雁北,其子李克用生于金城天王村(应县城北),李国昌把金城县治迁到天王村(即今应县城),李克用英勇善战,尤善骑射,一眼眇,人称“独眼龙”,有骑兵一万,号沙陀军。878年,李克用杀唐大同防御使段父楚,占领云州。后被唐击败,逃于鞑靼。881年黄巢起义军入长安,唐德宗诏任李克用出兵破黄巢,后封为晋王,占据太原。李克用死后,子李存勖继晋王位,灭后梁建后唐,即后唐明宗。因为李嗣源是应州人,所以改应州为彰国军,并在应州城建立祖庙,当时的雁北外无强敌(契丹势力还未触及),内拥皇室,况且李嗣源政治较清明,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,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。这样,雁北一带又为沙陀族所居,后来,这一部分少数民族也与汉族融合了。    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时期的民族的大融合    五代前期的安定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,李嗣源死后,代唐而立的后晋高祖石敬瑭(李嗣源女婿),为了取得中原政权,拜北方契丹主为父,出卖国土,换取儿皇帝名号。936年,石敬瑭即皇帝位。派桑维翰为使,割幽、蓟、瀛、涿、檀、莫、顺、新、妫、儒、武、云、应、寰、朔、蔚十六州给契丹。此后的三百多年,雁北一带长期与中原分离。    北宋初年,赵匡胤曾试图夺回被辽割去的燕云十六州,没有成功。986年,宋太宗分三路取燕云。西路军潘美、杨业曾收复云、应、寰、朔四州。但是由于东、中两路失败,西路军也只好收兵回雁门。这期间,雁北归宋仅三个月时间。但是宋兵撤走时,将云、应、寰、朔四州部分人民迁回雁门关内。    宋辽大战后,辽主派礼部侍郎刑抱朴(应州人)镇抚州民。经辽统治者的多年经营,经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,这期间也正是辽王朝的鼎盛时期,边境也相安无事。这从辽清宁二年建筑的、耗资巨万的应县木塔和清宁八年建筑的大同华严寺可以看出来。辽主敢于在边境地带大兴土木,说明这时期的雁北一带生产有了发展,经济趋向繁荣。    此后又经过六十多年,女真族金兴起,辽朝衰败。公元1124年,金灭辽。从此,继契丹之后,女真族又成为雁北的主人。    金朝末年,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兴起,从1271年开始,连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,每过一地,大肆掳掠,处于边陲之地的雁北又遭到了战乱的祸害。这次战乱一直延续了近二十年。直到1230年7月,蒙古军窝阔台部攻下天成堡,经西京(大同)至应州,在雁门关与金兵激战,破代州,占领山西。从此雁北又归属蒙古。蒙古族在与汉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,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,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从民间流传的夜灭元朝的传说中,可以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烈。但是,尽管这样,各族人民却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,逐渐融合了。    由于金元以来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,加上当时连年发生的水、旱灾荒,雁北的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。人口大量逃亡。明初,明成祖为了发展边疆经济,曾从山西腹地大量移民充实塞外。据洪洞古大槐树碑文记载,明洪武、永乐间,屡移山西民于燕、赵、齐、鲁之境,并在洪洞广胜寺设局驻员,发给凭照川资。至今,雁北一带很多家谱记载,祖上是由洪洞大槐树迁来。这说明,明朝初年,雁北的居民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、交流,从而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。北方边境的鞑靼、火筛屡次侵入雁北一带,明朝统治者也多次出兵整套。但外患终未解除。明朝末年,兴起的后金兵也曾进入雁北灵邱、应县一带。清朝,雁北没有经过大的战乱,经济由所发展,而且逐步移来一部分满族人民。使几千年以来的民族大融洽更稳定地向前发展。    综上所述,由于雁北历史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,所以,自秦以来的二千二百多年,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。从现在的许多地名、语言和人民习惯中,仍可看到许多痕迹。譬如应县的村庄明名称就有:“鞑子营”(大营)、胡疃、胡寨等。但是,“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”。生产关系落后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人民的不断交往中,很快被汉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。他们在和汉族人民相处中,发展了经济,交流了文化,逐渐与汉族融合,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繁衍的中华民族。    中原文化:古晋史话【二】    山西古都知多少    近年来,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兴起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——中国古都学。中国古都学将古都定义为:凡中国古代独立王朝或政权的都城(含陪都),有一定的年代,其遗址的现代地理位置确切,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,都可叫作古都,都是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对象。    山西历史悠久,战略地位重要,古代曾有19个王朝或政权在其境内建都14处,根据上述古都的定义标准,这些都城都属古都。    山西建都政权最多的古都当属省会太原市。太原古称晋阳,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到前425年赵献子迁都中牟(今河南鹤壁),晋阳为赵国都城29年;十六国时期,氐族所建的前秦政权在晋阳建都2年;唐末五代,沙陀贵族李克用的晋政权以晋阳为都17年;五代十国时期刘崇所建北汉政权在晋阳建都29年。此外,北齐、唐、后唐等政权还以晋阳为“别都”,陪都达百数十年之久。    山西建都时间较长的古都城市还有侯马市、大同市、临汾市和夏县。侯马,春秋战国时期称绛,是著名诸侯国晋的都城,从公元前585年营建到前370年迁都屯留,晋阳以此为都达216年;大同市古称平城,从公元398年到公元493年,此城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北魏政权的都城96年。此外,大同还是契丹族所建的辽政权和女真族所建的金政权的陪都;临汾市古称平阳,从公元前453年到前416年,平阳为韩国都城38年;秦汉之际,西魏王魏豹以此为都2年;十六国时期,从309年到318年,匈奴左部帅刘渊所建汉政权以此为都10年。夏县古称安邑,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,到前365年魏惠王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,此地为魏国都城89年。    除此而外,建都时间较短(不足15年)的山西古都城市计有:屯留县,公元前370年到前359年,为晋国都城12年。沁水端氏镇,前359年到前349年为晋国都城11年。长子县,从386年到394年,为西燕政权都城9年。朔州市,古称马邑,隋末唐初从617年到620年为定扬可汗刘武周都城4年。长治市,古有黎亭,十六国时期从305年到308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4年。离石市,304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1年;唐初619年到620年为刘王刘季真割据政权都城2年。阳高县,东汉初称高柳,从公元40年到41年,为汉帝卢芳割据政权都城2年。方山县,古有左国城,公元304年到305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2年。隰县,十六国时期称蒲子,公元308年到309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2年。    中原文化:古晋史话【三】    唐代晋阳多寺庙    被称为“天王三京,北都居一”的晋阳,在佛教盛行的唐代,乃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。内外远近众多的寺庙伽蓝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晋阳的佛教盛况。《旧唐书·裴休传》“太原……近名山,多佛寺”。元好问《威德院功德记》“并州,唐以来图经所载,佛踏庙处示他郡为尤多。”根据现有古籍记载,唐代晋阳的佛寺庙院主要有三类。    一类是前朝所建寺庙。这类寺庙一般规模大,名气高,香火盛。最早的有东汉建安年间建的普光寺,该寺唐初赐名普照寺,唐中宗时避天后武则天讳而改名普光寺。北魏时在阳曲县西三十里虎狼山建有冶平寺,东魏权臣高欢在晋阳城内建的定国寺等都是唐代名刹。北齐时在晋阳城外建的寺庙有:崇福寺,天保二年(551年)高僧永安建,武则天时御史大夫魏元忠曾为其撰写《崇福寺钟铭》。法华寺,在晋阳城西十五里的蒙山,北齐天保二年(551年)建,原名开化寺,寺后依山刻佛像,高二百尺(66.66米)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,建造高大佛阁,以庇尊像。李渊镇晋阳,曾到此寺瞻礼。夜梦化佛,遂起兵建唐。童子寺,在晋阳西十里的龙山,天保七年(556年)弘礼禅师建,寺内有石刻造像,高一百七十尺(63.3米)。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曾于显庆六年(661年)来此瞻礼。    二是由官衙名宅改建的寺庙。晋阳多前朝官衙名宅,唐代为了保存这些建筑,将其改为佛寺,供人瞻礼。这类寺庙有,高欢在天龙山的避暑行宫改为天龙寺;并州尚书省改为大基圣寺;王韶宅先改为百官寺,又改为解脱寺;斛律明月宅,唐改为正觉寺;萧(王禹)宅,改为开元寺;宇文述宅,李渊晋阳起兵于此发端,因此改为义兴寺。    三是唐代新建寺庙,主要有奉圣寺,在晋祠南,武德五年(622年),鄂国公尉迟恭将自己的别墅指出建佛寺,唐高祖李渊赐名“十方奉圣禅寺”。尉迟恭晚年皈依佛门,在此寺栖居。崛(山围)寺,在阳曲县西三十里崛9山围)山上,贞元二年(786年)建,初名三教堂,后改为多佛寺。此外,唐代在晋阳及其附近新建寺庙还有千佛寺、圆通寺、龙泉寺、华塔寺,闲居寺等。    唐代晋阳大佛寺    唐北都晋阳佛教兴盛,寺庙众多,著名的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。    大佛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。有位名叫澄空的和尚,年二十岁,他在晋阳汾水以西建寺后,誓愿要在寺中铸一高七十尺的巨型铁佛。于是澄空四处化缘,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聚集金炭,开炉铸像,不幸佛像没有铸成。澄空稽首忏悔,继续为铸佛不遗余力。又过二十年,已是唐初,二次开炉造佛又遭失败。年过六旬的澄空和尚仍不灰心,矢志不移,决心再次精心准备,誓在有生之年造成佛像。又是二十年艰辛努力,三次开炉造佛,远近僧俗万人,前来观瞻铸佛盛况。澄空登上百尺炉巅,对观众高声喊道:“我年轻时就发下大愿,铸写大佛,现已八旬,曾两次造佛不就,这次如再遭违心,这辈子恐难以完成夙愿了。今日开炉,我将与金液同铸佛像。如果大佛造就成功,五十年后吾将为佛再建重像。”观众听后无不人人泪下,号泣谏之,但澄空决心以死明志。等到炉口开启,金液喷射,澄空向众人挥手致谢后,飞鸟一般纵身跳入滚滚铁流之中。佛像终于造就,其相庄严端妙,毫发胥备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大佛寺遂成晋阳城中著名寺院。唐玄宗开元年间,节度使李(日高)镇守晋阳,看到佛像为风日所侵,便捐资七万缗,建重阁以护之,名曰“平等阁”。此距澄空捐躯造佛正好五十年。此后,大佛寺更具盛名,远近僧俗纷纷前来顶礼膜拜。直到宋初,宋太宗平北汉火烧晋阳城,大佛寺及佛像一起随城焚毁。    中原文化:古晋史话【四】    山西票号知多少    山西票号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从清代到民初活跃在中国金融业近百年,山西票号有多少,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说法:    1937年,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,陈其田著《山西票庄考略》(以下简称“考略”),全国票号有60家,其中山西票号52家。    1985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,盛慕杰主审的,供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《中国近代金融史》(以下简称“近代史”)称:有票号32家,其中平遥、祁县、太谷23家,南邦2家,地址不祥的7家。    1996年6月新华出版社出版,由张巩德主编的《山西票号综览》(以下简称“综览”)称:山西票号有43家,南邦票号8家,共51家。    1982年8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天津文史资料选辑》(以下简称“文史资料”)第20辑,杨固之等所写《天津钱业史略》一文称:山西票号盛时达34家,外邦票号3家。以上四种刊物所列的票号名称有一部分是共同的,有一大部分是各不相同的。但这些刊物所列名号都是有出处的,有根据的,如“考略”提出山西票号是根据《支那经济全书》《支那半月刊》《晋商盛衰记》和范椿年的《山西票号之组织和沿革》以及其它出版物和经理们提供开列的。其它也都有各自的根据。    根据四种刊物综合起来,全国共有票号90家,其中山西票号80家,外省票号10家。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。    一、在三种以上刊物都有的31家。    其中四种刊物都有的17家,计有:日升昌、蔚泰厚、蔚盛长、新泰厚、天成亨、协和信、协同庆、百川通、乾成亨、蔚长厚、合盛元、元丰久、三晋源、存义公、志成信、协成乾、蔚丰厚。    三种刊物上有的14家,计有:宝丰隆、大德通、大德恒、大盛川、世以信、绵生润、大德川、大德玉、聚兴和、聚兴隆。    其中有外省的4家:天顺祥、义善源、阜康、源丰润。    二、在两种以上刊物上有的7家。在“综览”和“近代史”上有的,有:日新中、大德兴、谦吉升、其德昌。在“综览”和“文元史资料”上有的,有:大庆。在“考略”和“近代史”上有的,有:胡通裕。三:只在一种刊物上有的52家。    “考略”25家:有:中兴和、天德隆、裕源涌、恒隆光、公合全、大美玉、福成德、公升庆、长慎涌、永泰发、恒义隆、长顺涌、蔚丰泰、天盛恒、蔚泰永、乾隆长、蔚成亨、新丰厚、永泰庆、长盛川、自成信、百川达、大德祥。南邦的:浚川源、恒济。    “综览”13家:有:云丰泰、松盛长、义盛长、祥和贞、汇源涌、永泰庆、永泰裕、兴泰魁、三和源、大德源、义成谦。南邦:杨源丰、晋益升。    “近代史”8家,有:广泰兴、聚发源、万成和、承光庆、义兴永、隆盛长、万盛长、光泰永。    “文史资料”6家,有:天成厚、志一堂、源利通、同庆丰、蔚丰长、元顺长。    以上所列票号名单,仍可能有不完善,不准确之处。但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个名单,基本可以反映山西和全国票号机构的面目。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

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 如果我是一只鸟,你便是那翠...

你是真正的佛教徒吗? 你是真正的佛教徒吗?

什么是佛法?什么是佛教徒?我经常有机会与各界人...

你正在吃肉的时候,这些冤 你正在吃肉的时候,这些冤

你正在吃肉的时候,这些冤魂都围绕在你周边 1 世出...

你有道,自然就有护法来护 你有道,自然就有护法来护

你有道,自然就有护法来护持 现在人都喜欢用术,...

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

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琴只想对知音的人弹,话也...

最新文章
净土法门法师:曾堕胎的母 净土法门法师:曾堕胎的母

净土法门法师:曾堕胎的母亲,应如何忏除业障? 问...

净土法门法师:是自己印经 净土法门法师:是自己印经

净土法门法师:是自己印经的福德大,还是随喜别人...

净土法门法师:晚上不吃饭 净土法门法师:晚上不吃饭

净土法门法师:晚上不吃饭,只供一杯水行吗? 问...

开饭店雇人杀生,同时要说 开饭店雇人杀生,同时要说

问:弟子开一个饭店,开饭店当然以赢利为目的,弟...

净土法门法师:曾经堕过胎 净土法门法师:曾经堕过胎

净土法门法师:曾经堕过胎,如何进行挽救才如法,...

弘一大师:放生是成佛最大 弘一大师:放生是成佛最大

要放生,尤其是每月百、千人的大放生,集合众人愿...

净土法门法师:更换下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:更换下来的

净土法门法师:更换下来的阿弥陀佛的圣像该如何处...

弘一大师《放生与杀生之果 弘一大师《放生与杀生之果

今日与诸君相见。先问诸君(一)欲延寿否?(二)...

净土法门法师:曾经堕胎的 净土法门法师:曾经堕胎的

净土法门法师:曾经堕胎的人,知错之后,要怎样做...

开愿法师:一直跟着放生, 开愿法师:一直跟着放生,

问:一直跟着放生,放生的功德到底有多大?怎样体现...
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

手机版 网站地图